西宁市城中区:“三个一”模式 打造“家门口的人才园”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23-08-07    浏览量:

  近年来,城中区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聚焦设施农业现代发展要求,将本土优质资源转化为乡土人才培养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家门口的人才园”,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撬动资源要素

打造一个“产业园”

  坚持在盘活现有资产资源上做文章,重点围绕总寨塬基地“蔬菜主题公园”项目建设,突出观赏性、休闲性、科教性、文化性4项功能定位,瞄准公园5大区域布局,科学划定3类农场,采取全托管、半托管、不托管3种认领模式,形成集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劳作体验、果蔬采摘为一体精品“产业园”,打造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4+5+3”休闲农业新业态。积极搭建与青海省青稞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天佑德科技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校及创新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全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特色农产品展示、优质资源推广、农业新技术科研示范“一揽子推进”。

遴选优秀人才

汇集一批“田秀才”

  充分发挥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夏都菁英计划”入选人才在产业发展规划、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培养和聚合人才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围绕蔬菜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设施蔬菜无土栽培技术、高原特色蔬菜碳水化合物代谢与生长发育环境影响机制等三大方向,通过“柔性引进人才”与“专家工作站”相结合方式,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技术骨干。持续协调省外优质企业服务帮带,探索特色农产品出口和“域外开店”,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实现农产品内外双循环。

强化服务保障

开设一节“土课堂”

  依托总寨塬“人才园”,充分挖掘河湟地区农耕文明历程,采取雕塑、光影视频、实物农博馆、生物技术科普宣传等方式打造“乡土课堂”,并围绕先秦时期无弋爰剑教稼农耕、东汉时期赵充国屯垦、上世纪蔬菜类型等主题,形成一批“土教材”。结合中小学课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群建设”与职业农民和农技人员观摩培训基地等社会需求,以“蔬菜的遗传密码”“蔬菜的生物学奥秘”“蔬菜的一生”为主题,建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示范基地,开展科教观摩与培训,以“农科教”一体化教培服务开拓“人才园”服务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