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样板”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4-06-14 浏览量:
六月的西宁,蓝天白云,微风徐徐,生机蓬勃。
走进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团结社区,处处涌现着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画面——互相帮助邻居接送孩子;日常谁家暖气不热帮忙看看;为失独老人送上暖心问候……
近年来,团结社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现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双推双融合”。同时,社区党委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精准对接各族群众需求,在居民间架起了连心桥。现在,邻里之间相处融洽、生活和睦,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社区的时代风尚。
化解矛盾——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抓手”
“他总是把车停在单元门前,人都不好出来了”“院子里实在是车多,大家都停车不规范,实在没地方停了……”6月7日,在清真巷街道团结社区“社区书记接诊室”里,清怡院的居民王鹏和赵花在社区书记马燕的参与下解决小区停车问题。
原来,这是一个老小区,没有划停车位,导致居民群众将车随意停放影响出行。在了解了事情原委以后,马燕同时也邀请了群众到社区“想对策”,大家一致表示应该将小区停车规范起来,划好停车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只是团结社区化解群众矛盾、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疑难杂症”, 团结社区打造了“社区书记接诊室”, 探索打造“社区书记接诊室”,以茶话会、微座谈形式,邀请群众到社区“唠家常”“想对策”,让群众“坐下来”把自己的烦心事“说出来”,社区书记一一记录群众“急难愁盼”,和群众一起想方设法解决“疑难杂症”。
同时,为了深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必须做到组织到位、 规划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调解到位等“六个到位”,一经发现群众矛盾问题,由网格负责人交至“社区书记接诊室”,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门负责,与群众面对面、近距离进行协调处理。
共建共治——
铸就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地”
如果说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成为了社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那么铺宽共建共治路,就是团结社区铸就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地”。
团结社区构建起了混合管理模式、完全托管模式和自行管理模式三种模式,针对人员构成复杂、矛盾纠纷突出、治理难度较大的小区(楼院),探索推行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负责,辖区共驻共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网格长、楼栋长、党员居民、热心群众等力量广泛参与的“1+3+N”混合管理模式,实现党建引领、社区监管、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小区治理格局。
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带头人”,在广泛收集小区民情民意的同时,形成“群众有所呼、社区有所应”的良性互动模式,加强各种社会力量协调合作,制定网格管理服务工作责任清单,吸纳小区党员、热心居民、社会公益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搭建多渠道居民议事协调平台,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让小区焕发勃勃生机。
创新宣传——
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种”
近年来,社区党委以创建“石榴籽家园”为目标,通过讲我们身边的榜样,让大家知典型、学典型,形成孝老爱幼、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
社区先后招募汉族、回族、藏族共22名政策宣讲员成立“一家亲”宣讲团,宣讲近40年社会、经济、民生发生的变化。同时,组织志愿者跟随宣讲团开展服务,聚焦“帮办代办”,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在职党员成立“红马甲帮办代办志愿服务队”,建立上门“代办跑腿”服务项目,本着“宁肯自己麻烦百次,不让群众多跑一回”的理念,为孤寡孤独、行动不便的群众办理各项业务,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为辖区群众特别是对老年人、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帮办代办低保审核、高龄补贴审核、公租房办理跑腿等业务,为群众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社区还发挥各类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作用,发放知识读本、知识问答口袋书等宣传资料,为宣传工作注入新活力,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提高宣传报道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马燕说:“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是我们干在日常、抓在经常的工作,选树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宣传民族团结,让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团结、相互学习,只要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出力,幸福才会绵绵流长。”(记者 施翔)